机床是将金属毛坯加工成机器零件的机器,它是制造机器的机器,所以又被称作工作母机。公元前二千出现的树木车床是机床早的雏形,工作时,用脚踏绳索下的套圈,利用树枝的弹性带动工件旋转,手持石片等锋利的物体进行工件的切割。
中国数控机床发展始于1958年。1958年2月一台数控机床在沈阳一机床厂试制成功,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同年9月一台数控铣床由清华大学和铣床 所合作 完成并在北京一机床厂试制成功。从1980年开始,我国先后从日本和德国引进数控制造技术合作生产数控机床,从此,我国的机床步入了技术跟踪阶段,“八五”和“九五”期间大量的技术被引进应用,但这一时期的产品在精度、性方面同 产品有明显的差距。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度意识到单纯依靠引进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较是很难引入。国度针对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进行攻关,从此,中国数控机床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2011年,中国数控机床产量已达27.2万台(其中数控金属切削机床25.7万台),。
但是,在数控机床进出口量和进出口额在高的同时,进出口逆差也保持高位运行,并有升高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在我国出口的机床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价值产品占有很大比重。我国海关发布的较新统计数据显示,在2011年上半年出口的数控机床平均单价为3.1万美元/台, 平均单价为19.2万美元/台。究其根本原因,产品的性水平是主要因素之一。和 同类产品相比,国产数控机床的主要性指标MTBF几乎相差一倍, 数控机床的差距就较为明显。因此,为 长期以来困扰中国机床行业的难题,尽快扭转在环球市场竞争中的被动局面,提高国产数控机床的性水平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随着世界科技的进步和机床工业的发展,数控机床作为机床工业的主流产品,已成为装备制造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设备,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数控机床的拥有量以及其性能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国度综合 的一项重要标志。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机床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本世纪以来,我国已连续十年成为世界上较大的机床消费国和 国。提高机床性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对于数控机床来说,特别是高速、 数控机床,结构复杂、价格昂贵并且生产数量少,很难像电子产品那样通过抽样统计试验而获取性指标。性预计和分配工作可以为设计方案优化、设计过程控制、进行性试验以及降低寿命周期费用等提供重要依据,是设计和生产具有规定性指标机床的指导性和基础性工作。因此,在上述性指标的实现过程中,性预计与分配作为性设计的重要手段需要大量运用。在各个设计阶段应通过开展性预计和分配工作来推动数控机床性设计,“按需牵引”,以设计、生产符合规定的性指标的产品,不能等待产品既成之后再进行“事后把关”和“补课”。